凤凰FM·管理一点通
3个方法帮你保持冷静
研究指出,人在拥有安全感的时候,呼吸、心跳会减缓,进而变得很冷静。所以冷静既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一种生理状态,两者会互相影响。因此, 人是可以透过改变行为恢复冷静的。而最为人所知的方法是“深呼吸”,它能唤醒副交感神经系统,使心跳减速,帮助人放松。
心理学家塞斯·吉里汉指出,深呼吸能帮人放松,但前提是必须很专注地“吸气”和“吐气”。有些人会一边深呼吸,一边观察自己“有没有比较不紧张?”“是不是没那么生气了?”然而,太关心深呼吸的效果,注意力会从呼吸转移到焦虑、愤怒,导致愈呼吸,愈紧张、生气,导致深呼吸没有效果。
畅销书《与焦虑和解》的作者爱丽丝·博耶斯推荐3种方法,帮助你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冷静。
一是,未掌握全部信息前,别轻易下结论。博耶斯曾收到通知,有人多次尝试登入你的银行帐户。她很紧张,担心帐户被盗刷,但因为银行下班了,所以只能等待明天开市。结果隔天跟行员联络才发现,尝试登入帐户的是博耶斯自己,但她忘记做过这件事,所以收到银行通知时,白白紧张了一个晚上。
二是,计划中考虑变化。计划赶不上变化,但如果计划已经把变化计算在内,就不要为变化担心。举例来说,你的退休帐户可能会因为短时间的经济变化或官方政策而损失一些价值,但多数退休规划看的是长期平均表现,所以就算中间波动再大,退休时的帐户价值跟规划其实不会差距太远,因此不用过于担心。
三是,记取教训很好,但不用事事都记在心上。博耶斯曾因违反交通规则而收到一张罚单,她在心中念了自己几次记住不要再犯!但转念一想,自己开了十几年的车,只收过这一张罚单。过度警惕会造成平日更大压力,反而无法有冷静、正常的表现。
高效的时间管理,为什么成了痛苦的根源?
为了追求效率,很多人执着于时间管理,但最后反而损害了真正的效率,因为严格管理每一分钟让人身心俱疲。针对这个问题,《哈佛商业评论》杂志的一篇文章指出,比起高度关注客观时间的效率, 人们其实需要的是更主观地看待整体的时间体验,在每一项工作中寻求意义而非效率。
展开全文
文章作者说,自己会想尽一切办法提升效率,充分利用时间。比如,在生活中,他会把行车路线规划到只需要右转弯的程度;每天都吃一样的早餐和午餐,为了尽量缩短用餐的时间。在工作中,他经常做时间审核,把自己实际花费时间的方式与应该分配时间的框架做对比;每一天的日程都精确安排到每分钟,绝不浪费一点时间。
但是, 表面的高效也为健康带来了隐患。很多医生希望他能慢下来,说他各种小毛病都是心理压力太大、身体紧张的表现。甚至有一段时间,他无法写作、无法思考,热爱的工作变得难如登天。
结合自己的经历,文章作者提出,一味管理客观时间,会让人忽视与时间相关的三个重点。
一是,时间并不那么客观。文章作者说,许多人认为会议应该安排在正点或半点,工作时间应该是早八晚五,但这只是社会结构的惯例而已,有时可以放宽。
如果有人开会只用二十分钟,为什么要规划三十分钟?如果有人在下午需要比较长时间的休息,那即使不安排在常规午休时间又怎样呢?这类问题也撼动了他对时间管理过于狭隘的观点——对于什么事情应该安排在什么时候、持续多久的固化观念。鼓励他放弃了自己的“时间准则”
二是,遵循“事件时间”。作者说,关于时间的另一个关键认知是,时间基于事件,而非钟表或日历。
比如,工作任务和会议通常会被规定具体的时间,比如在中午停下来吃午饭。相比之下更有利于投入工作的方式是按照事件的节奏行动,而非钟表上的时间(如早晨八点开始工作,中午休息吃饭)。
根据“事件时间”来安排工作,是把工作置于日程安排之上(比如在状态好的时候开始工作,在需要休息的时候停下休息)。 将工作任务视为自然事件,强调效能甚于效率,长期而言还能提升对时间的控制感,并在任务中获得更大的乐趣。
除此之外,遵循“事件时间”来工作还能发挥偶尔走神的益处。如果需要新颖有创意的解决方案,任思绪游荡可以发挥价值。 事件时间令人得以自由地进行开放式的发散思维,而过度规划的时间管理只会扑灭灵感的火花。
三是,主观意义大于客观时间表。文章作者在不失去时间管理带来的益处的情况下,尝试从主观的角度看待客观时间。他开始 将工作视为一系列有意义的事件,而非以小时为单位的日程安排。他在每一项工作中寻求意义而非效率,思考:这项任务哪里与自己的目标和价值相关?这样的心境转变,帮助他放弃了对完美高效日程的追求,转而寻求更充实的工作。
文章作者开始注意到,制定较为松散低效的日程,反而让他在职场和家中都完成了更多的事情,而且更加精力充沛。短短几个月,他重新感受到了工作的乐趣和生活的乐趣,健康状况也开始好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