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国防报
甲胄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防御类兵器。在梳理完中国古代甲胄中“甲”的演变脉络后,本期我们将目光转向其不可或缺的配套装备——“胄”。
商朝青铜胄。资料照片秦朝石胄。资料照片西汉时期铁胄。资料照片胄是中国古代将士防护头颈的装具,因时代不同又被称为“兜鍪”“头鍪”“盔”等。现代研究中,胄和这些别称没有绝对的区分,本文采用的是文献记载中的习惯性称谓。
胄的形制多样,有带垂缘、能够提供更全面保护的胄型,也有只提供简单保护而无垂缘的胄型。我们所熟知的典型的胄,一般由保护脑部的胄体和保护颊、颈、喉的各型覆甲垂缘构成。垂缘一般为胄体下坠保护物的统称,保护颈部的垂缘也称“顿项”,但垂缘、护颈、顿项在很多文献中无绝对的区分,我们也将采用习惯性称谓。
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出现藤胄、皮胄。进入青铜时代,古人除继续使用皮胄外,开始使用铜铸造的胄,还使用以皮革为主、重要部位用青铜加固的皮铜复合胄。我国发现最早的铜胄是河南安阳出土的商朝青铜胄。这些铜胄为整体浇铸成形,重2至3公斤,高约15厘米,底宽约18厘米,其表面打磨得十分光滑,正面大多铸有浮雕型兽面纹饰,兽目和兽眉在鼻上向左右伸展,兽嘴部位则露出将士的面部,胄的顶部有一竖起的铜管,用以安插缨饰。西周时期的铜胄也是整体浇铸,但在造型上摒弃了商胄的华丽纹饰,总体更加朴实。
春秋战国时期,皮胄、铜胄仍被使用,如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皮胄,由18片髹漆皮甲片编缀而成,顶部有一纵向胄脊,下有护颈。随着铁兵器的发展,铁制的护首装具在战国时期已有出现。由于其外形似鍪(古代的一种锅),也被称作“兜鍪”。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兜鍪,由7层89片铁甲片组成,甲片开孔以绳线串联编缀而成,能将整个头部裹护严实,样式简单、工艺单一却实用,这种编缀甲片的方式也被称为札甲式。
秦汉时期开始,铁兜鍪逐渐取代铜胄,成为军队的主要护首装备。目前已发现的,多为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的石兜鍪。这些石兜鍪与当时秦军使用的铁兜鍪形制一样,由数十块石甲片以铜条编缀而成,样式与燕下都出土的铁兜鍪相近,但垂缘略长,可披搭于肩,防护性更强。秦陵出土的这些兜鍪为石质,这是因为石材不易腐朽,能够长期保存,更适合用来制作陪葬品。
汉朝时期,铁胄开始大规模配发军队,其基本形制沿袭了秦朝胄。比如,西汉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铁胄,与秦胄形制相近,即以简易札甲方式,用若干方形或者接近于方形的铁甲片编缀而成,采用的也是除脸露于外的全包式结构。为使胄佩戴起来更舒适、更美观且适应不同战场需求,汉朝对胄的甲片大小、形状、弧度进行改进,并提高胄的札甲工艺。西安北郊汉墓出土的铁胄采用缩小甲片并加工成弧形的工艺,同时通过甲片层层压叠、紧密排列方式,展现出高超的札甲制作技术。这种工艺不仅使胄的整体弧度更加流畅自然,还显著提升了佩戴舒适性。西汉齐王墓出土的札甲式无顶铁胄,胄体前高后低,两侧有护耳,显现出轻便透气的特性,适用于炎热气候使用。吉林老河深村出土的铁胄,更像是无顶铁胄的升级版,其胄体上半部分札甲片呈长条形并以半球形圆铁顶收拢甲片,使胄体整体较高,可在战斗中减少兵器砍入胄体后直接伤及头部的伤害,颈后札甲延伸至枕骨下与护耳处平齐,加强了对颈部的防护。此外,这种高顶铁胄的形制不仅在魏晋南北朝更普及,其制作方法直到唐宋时期仍在使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事频繁,甲胄的防护性能日益受到重视。这一时期将东汉末年出现的“百炼钢”技术进一步改进,并运用于甲胄制作,使甲胄的质量大幅提升。此外,为提高防护效果,军中将士常以铁胄和盆领及铠甲配合使用,使防护死角越来越少,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具装骑兵的出现。这一时期胄的形制多承袭东汉,但也不乏工艺、形制方面的创新。比如,南北朝时期出现以若干大甲片拼接为半球形胄体,顶部由小半球形铁甲顶收拢,下半部分再坠锁子甲等各型垂缘的制胄方式。这种工艺让胄显得更简洁美观,且方便在胄体上刻制花纹,对后世胄影响深远。
(中国国防报 2025年5月8日第四版)责任编辑:陶春晓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