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IGEA365国际娱乐平台,会员请 登 录

365国际娱乐平台 IGEA

热门搜索: 绿色经济  中巴  秸秆  财富论坛  绿色  生态文明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 > 绿色智库 > 理论纵横

24小时发布新闻资讯:1 篇     一周更新:1

马俊如:企业创新如何做到多维角度

理论纵横 经济网 浏览 评论
  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在新常态下,中国过去行之有效的促增长政策体系需要适应形势变化做出调整,例如放弃国有资本对一些所谓“重要行业”的主导,实施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调整,实现非国有经济的平等竞争、优胜劣汰,为经济增长创造“促进公平竞争、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这些都将给国有企业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
  国有企业尚且如此,那么中小微企业又将如何面对新一轮的调整变化呢?
  《中国企业发展报告2015》中曾指出,为了促进中小企业更好发展,国家应加快修订《中小企业促进法》,从重视扶持转向营造公平发展环境;加强中小企业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建立统一的高级别的领导机构,成立国家级的中小企业局;建立中小企业统计制度;加快金融业改革,切实开放银行业准入,以及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政策等。
  一方面政府努力为中小微企业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也应该加强自身实力,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和出路。这其中,创新无疑是企业走出困境的最好办法。那么创新到底意味着什么?又该如何进行创新呢?为此,《经济》杂志专访了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马俊如。
  《经济》:相较于过去几十年,我国各领域的技术创新都在突飞猛进地发展,但是为什么我国的多数企业却没有享受到技术发展带来的红利,甚至发展停滞不前呢?
  马俊如:现在都在提倡创新,我们国家也确实不缺乏创新型人才,那么制约企业发展的掣肘是什么呢?这其中涉及到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就是受思想观念和管理体制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政府一般是不鼓励企业创新的。那时我国的社会分工很明确,大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负责搞创新、搞研究,企业负责大规模生产。所以创新是和生产脱节的,是游离于企业之外的。过去提倡工人阶级领导一切,认为工人是靠两只手在做实实在在的事情,而创新靠的是思维,不完全靠手,要做很多冒险的东西。因此,企业没有时间,也没有魄力去做这些“冒险”的事。
  然而与我国不同,西方人在社会分工上却不这样,他们从很早以前就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就是一个创意从产生到转化成产品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三次工业革命让西方人彻底意识到了创新和生产需紧密相连的重要性。
  举两个众所周知的例子。一个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从而带动了生产,揭开了现代工业的帷幕。另一个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气时代的到来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质的飞越。但是人们不知道的是,从蒸汽机的发明到真正使用,这期间花费了100年的时间。同样,从电的产生到投入应用也耗费了将近80年。
  所以在企业中搞生产的人如果从源头开始研发、创新的话,企业的生产是根本运转不起来的,因为发明的人到死可能都没有看到自己的产品投入应用。脱离了企业的创新就是脱离了市场的需求。
  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了所谓的信息科技革命,计算机、芯片、手机都相继诞生,这时创新的特点是“周期短”,从产生原理到投入应用,一般只用半年左右。从当年的电脑286、386、586到现在的苹果手机5、5S、6等产品都体现出“快”这个特点。为什么最近几十年,全球企业都在创新方面开始提速了呢?因为大家看到了利益,当创新活动和利益相交织,企业就意识到自己必须开启创新活动了,不能光靠科研院所了,于是纷纷在各自的企业里设立了研究部门,一方面可以搞创新研究,另一方面可以及时根据市场反馈的情况做相应的调整。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恰是西方第三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时候,西方人在产学研同步发展时,我们却还在沿用旧体制、旧思想,即将生产和研究、创新分开。并且认为知识创新没用,花费的时间太长,不如引进国外的成熟技术来的快。于是开始大量引进国外的专家和技术,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的企业不懂创新、不会创新,等到改革开放后是抗拒创新。
  《经济》:您之前也说过,我国并不缺乏创新型人才,国家也出台了多项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但是为什么我国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在发展中还是举步维艰呢?
  马俊如:国家提倡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目的是要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创新很大一部分成分被认为是技术创新,诚然,事实也是如此,我们经常用申请的专利数量来衡量一个国家、城市或者学校的创新能力。但是,我们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创新并不仅仅指技术上的创新。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技术之外的要素,比如管理、渠道、推广等方面的创新可能都会比技术创新更为重要,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所以说创新的要素并不单一,而是多维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常能听到知识分子下海的新闻,可是最终成功的案例却很少,为什么呢?很简单,他们不懂市场,不懂商业模式。
  那时在大学里搞科研是国家出经费,科研人员既不用担心资金问题,又不像企业有生产生存压力,因此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搞自己认为“对”的产品,即便失败了,也没有太大压力。如果成功了呢,就拿到企业里搞生产,最终能否卖出去,能否被市场接受,跟研究人员也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因此,在这种模式下下海的知识分子就会出现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产品是好产品,但是没有人买。
  像小米、乐视甚至是苹果,他们的核心技术真有那么的深不可测吗?根本没有,我国的技术专家也曾对他们的产品做过分析,其实技术原理并不晦涩,谁都能掌握。所以他们的成功跟技术创新的关系并不大,而是要归功于营销、管理做得好。
  创新活动除了技术创新链和制作工艺的产业链外,还需要价值链和服务链来做支撑。价值链就是我们所说的商业模式,是企业赋予一个产品的精神内涵,比如星巴克咖啡。在全球的咖啡品牌中,星巴克并不算高端,但是为什么能在全球开一家火一家呢?因为它卖的不是咖啡,而是喝咖啡的环境,甚至是周边的产品。另一个服务链就更好理解了,看看海底捞的服务就能体会到其成功的秘诀,毕竟谁原意拒绝贴心、优质的服务呢。
  每年,我国都有大批的海归回国,地方政府对于这些海归给出的条件是,只要有技术、有专利,就给予优惠条件以帮助其创业,帮其招商引资,并且还有可能将其纳入“千人计划”。但是如果海归告诉政府,我不是搞技术的,我在国外做的是销售或者管理,那么抱歉,不管他推销出去了多少单子,都不在政府给予的优惠条件之内,这是我国确实存在的对“创新”理解的偏见。但是在西方,像微软、Google、苹果等大公司,他们的高层往往不是搞技术出身的,而是搞市场、管理出身的。所以这是我们最需要改变的一个问题。
  另外,我们今天谈创新一定要在全球化的环境中来谈,离开全球化,创新活动就不大可能成功,因为我们不知道竞争对手来自于哪里,所以必须要放眼世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返回首页 | 人才招聘 | 给我留言 | 联系我们

京ICP备16051411号-1

Copyright @ 2010-2016 igea-un.org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LEE 北京市朝阳区365国际娱乐平台
京ICP备16051411号-1